3月26日,澳门文化中心举行的“华夏风采”民乐晚会为第十一届澳门艺术节画上了圆满的句话。本届澳门艺术节是澳门回归祖国后由特区政府首次主办的大型艺术活动。来自内地、澳门、葡萄牙、比利时、波兰、俄罗斯的艺术家们以迥异的艺术风格与表现手法,在百尺舞台上,在露天广场、教堂前、公园内,为澳门再次绘出一道道靓丽的东西方文化交融的风景线。
一边是隆隆的列车驶过森林,高吼着驰向阿尔卑斯雪峰;一边是静谧的湖泊丛林,一位十九世纪的贵族少妇正打着米黄色红点的雨伞,等待心上人的来临;不远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一对现代嬉皮士青年,正亲密而又大胆地嬉戏,表现着人生的快活。
几乎所有的观众都为眼前这一幕的滑稽与荒诞而惊讶,但来自比利时的大卫·桑宁博克芭蕾舞团的艺术家们却用形体语言和不同时代特征的着装,把两个世纪对比强烈的生活,把伟大的钢琴家萧邦的钢琴曲与英国甲壳虫乐队的音乐,进行了十分大胆、出人意料甚至充满感官刺激与幻想的演绎。
没有人相信剧情的真实性,但观众们却被感动着,这不仅是因为萧邦、萧邦的爱情和钢琴曲,以及影响力长达半个世纪的英国甲壳虫乐队,更因为比利时的芭蕾舞奇才大卫·桑宁博克为传统的芭蕾舞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视野。这个自我界定为舞蹈美学新古典派的芭蕾舞改革者,通过视觉与音乐因素的紧密配合,富于夸张并达到体能极限的形体语言,极尽了传统与现代的感官欣赏性。演出结束后,观众们报以发自内心的阵阵掌声。
本届艺术节的重头戏之一是中国电影周欣赏。组织者安排的七部国产影片均是近年来国产影片中的佼佼者,如《我的父亲母亲》、《没完没了》、《春天的狂想》、《红娘》、《那山那人那狗》、《没事儿偷着乐》、《男妇女主任》等。
张艺谋导演的《我的父亲母亲》前不久勇夺柏林电影节的银熊奖,澳门观众对这个理着平头、一脸沧桑的导演十分看好,所以《我的父亲母亲》成为本届艺术节人气最旺的电影。组织者原只计划在一天之内安排两场演出,无奈不能满足群众的需要,只好再加演两场。一时间,看《我的父亲母亲》与找电影票,成为澳门同胞那几天互相谈论的热门话题。
另一件有趣的事是,《没事儿偷着乐》虽也以其诙谐、幽默吸引了众多的澳门市民前往戏院观看,但因《没事儿偷着乐》虽有英文字幕,同期声却是十足的“天津味儿”,这在普通话还不是很普及的澳门,明显构成了欣赏障碍。当记者和身边不少人(多为内地人)为冯巩的滑稽和智趣而捧腹大笑时,身边的一位澳门大妈却禁不住问记者:“你们笑什么?”记者只好请一位讲广东话的同事给她现场翻译,引得这位老妪也不由地乐了。看来,影片再好,若没有语言的实时直接沟通,《没事儿偷着乐》这样的好片子也难让一些澳门同胞乐起来。
将空灵的感觉与现实的实感,通过手杖、打击乐器以及来自印度、巴西、非洲和葡萄牙的各式木制的、管状的、鼓状的物件进行音乐元素的各种组合,让演员的即兴表演与台下、街道两旁观众的情绪互相为动,是来自葡萄牙的敲击乐团在本届艺术节上掀起的一道“葡国飓风”。
与传统观念中的打击乐队相比,由小雷尔创办的葡国敲击乐团更加追求乐器与器乐的多元化以及表演的互动性和随意性。演员在追求舞台视觉效果的同时,重在调动和感染观众的情绪,突出奇特的趣味性。当小雷尔头戴小礼帽、肩挎一只伸缩自如的长鼓出场时,观众无法想象他是一位会用鼓来钓鱼的渔夫,而传来的鼓乐却忽空灵——怨天忧鱼不上钩,忽怪异——莫名其妙地跟小鱼儿对话,忽悠然——恬静地轻触鼓线对鱼谈情……鼓声一直敲到观众的心里面。
看葡国的敲击乐团,虽然会觉得其音乐元素充满了混乱无序,但会有一种以身试击的全情投入感:因为当你感受到它多样化的节奏与韵律时,就能感受到一种离经叛道的味道——演奏员边敲边唱,敲得仿佛歌词也被敲了出来,唱得连乐器也合声高唱,以至于你自己也忍不住想拿起手杖、背起葡国鼓跃跃一试。果不其然,当兴奋的观众为这全新的混沌的鼓乐而狂燥时,小雷尔率全队人马赤脚上阵,走下舞台、走上街道,与投缘的观众一起为鼓而舞。
生活在澳门的40多万居民中,有近2万人是土生葡人。作为澳门一个独特的社群,他们中绝大多数都具有中葡血统,另有极少部分不仅有中葡血统,而且还有其他种族的血统。在本届艺术节上,他们用自己族群中吸纳了广东话、葡语、英语、马来语和西班牙语元素的流行语言——土生土语表演了话剧《老头镬仔享福》,受到观众特别是土生葡人的热烈欢迎。
这出剧讲的是五十年代澳门两位成功的商人高佬萧与黄福祥,不仅经常结伴拈花惹草,而且同时爱上知名歌女美丽。就在俩人为争夺美丽而各自暗下功夫的时候,高佬萧的儿子维特与黄福祥的女儿悄悄地恋爱了。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两位父亲都认为对方的子女好不到哪里去,禁止他们来往。命运虽是如此捉弄这对彼此心仪的年轻人,但最终他们的父亲争夺的爱情禁果——美丽却神奇地撮合了他们。
尽管记者因语言障碍无法欣赏这部充满喜剧元素和幽默感的土生土语话剧,但从台下土生葡人的表情上,却分明能感受到一种认同和喜爱文化融合、族群融和的气氛。据当地专家讲,作为澳门多元文化中的一个新生奇葩,土生土语话剧诞生也不过七年时间,与其他语种的较为成熟的话剧相比,还有许多不足之处,诸如道具、服饰简单,少一种舞台艺术的质感。但本届艺术节上这部话剧戏剧性的冲突、语言的幽默夸张、演员的全情投入,却使不管来自哪个人种的观众均深刻体悟到一样可喜清新的东西——这就是土生葡人这个澳门人中的特殊群体,正用他们的思维和感受,探索和表达着自己对这块“莲花宝地”多元文化的认识。(图为葡国敲击乐团在舞台和街道的激情表演。)